#亿元村
山核桃由于对气候、土壤、海拔等自然环境有独特的要求,因此国内的山核桃产地主要集中在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山区。目前主要分布在安徽宁国、安徽绩溪和浙江临安等地。
我们村位于宁国“山核桃之乡”,种植山核桃的历史悠久,产量和面积都很大,因此也被称为“中国山核桃第一村”。这几年也是靠着这个“硬核”产业连续迈入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”。
一方水土一方人,我们当地人就是靠着这一颗颗小果子致富奔小康,改变命运。
#采收季
“白露到,竹竿摇;遍地金,扁担挑。”这是我们当地流传的一句谚语,短短十二字,却生动的描绘出了山核桃采收时的场景。
每年白露一过,就是山核桃正式开竿采收的日子。从这一天开始,不论离家有多远,在外有多忙,大部分人都会请假回到村里,帮家里抢收山核桃;从这一天开始,山野小道,林间地头里人头攒动,叽叽喳喳、噼里啪啦,这丰收场景真的比过年还热闹。
记得我和弟弟每年9月开学上个一周学后,都会请假回家帮忙采收山核桃,即使现在上班了,每年也会请假回家打山核桃,谁叫俺们是家庭的主劳力呢!有时候会和外地的朋友调侃到,我们过年可以不回家,但打山核桃一定要回家的!
#带血的果子
山核桃树有5-20米高,采摘一直以来都是人工攀爬到树上,站或倚靠在树枝桠上,然后用竹竿(现在买可伸缩轻便的碳素杆)击打树枝落果,落地后由地下捡拾人员捡拾装袋,最后用扁担挑着运输到大马路上用车子运送回家,再用机器脱蒲、漂洗和晾晒。
每年山核桃除草和采收期间,都有发生人员伤亡的悲剧。
在树上打山核桃的人员由于不慎滑落、死枝桠断裂和踩空等原因,从高处掉落下来,造成摔伤摔死事故。在树下除草和捡拾的人员由于山地陡峭造成滑倒、滚石和毒虫毒蛇毒蜂叮咬造成伤亡事故。山核桃也因此被称为“带血的果子”。
不管伤亡发生在谁身上,都是不幸的,都给各自的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。虽然有山核桃采收意外保险,但是保额低,万一发生不幸,还是很难弥补伤亡给双方造成的损失,也可能一夜返贫。因此,今年在政府的主导下,国元保险公司推出了一款山核桃采收意外险,保额也比较高,应该可以解决山核桃林农的一些后顾之忧。
#小山变大山
为了避免上树采收造成伤亡和人工难请的问题,现在大面积林地的都会采用铺设采收网进行采收,也叫自然落果采收。等山核桃成熟自然落果后,每隔几天去山核桃林地里低处的网子里集中捡拾即可,一般要到10月中旬掉落采收完毕,周期比较长。虽然铺设采收网采收比较安全,也避免了请人难、请人贵的问题,但只适合大面积的林地。
从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到户开始,当时为了体现公平,村民组根据树种、远近等不同情况合理搭配分山到户,一片山会分割成许多户,每户在这里可能只有几亩或者几棵树,这就导致“一山多户、一户多山”的问题。一户人家有几十块山地,特别分散,管理和采收成本就非常高,零星或小片的山核桃如果全部请人管理采收,收支将会倒挂。
为了解决这种山场过于分散的问题,政府就开始鼓励“小山变大山”,通过山场置换、林地托管、林权收储几种模式来整合山场,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每户山场块数,促成“破碎”林地实现连片经营管理。这样就可以减少管理成本,提高收益。虽然目前推行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,但这应该是未来的趋势。
#现状与未来
随着社会的发展,年轻人习惯和适应了城里的工作和生活,即使山核桃带来的收益非常可观,但是许多人都不愿意回乡接手和采收山核桃了。现在主要的劳力还是60、70后,甚至还有50后还在坚持上山劳作,像我们80后基本都在外面上班,没时间和精力管理家里这点产业,更别说90、00后了,自家的山场在哪都不知道了!
山核桃林地都是生长和种植在陡峭的山地上,不像平原地区那么平整,很难机械化管理和采收,对人工的依赖依旧很高。再加上现在工价高,还请不到人,算算辛苦账,真的是不合算。
有些地方,多年前的粗放式管理,许多山核桃林成片死亡,减产减收,从经济上来说回乡搞这点山核桃也确实是不划算,还不如在外面上班。
特别是小户,林场分散又不多的人家,等年轻一代接手时,他们也没时间和精力回家管理,估计最终都会置换和托管给大户了,毕竟还能有点收入。
路过,看看
现在的年轻人没有人愿意种地了!
是的,又累又辛苦收益还低,没人愿意从事农业。
所以不管做什么还是要注意安全啊
是的注意可以降低出现意外的概率!在树上有许多意外情况发生,有些很难避免。